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专栏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栏 >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02197号提案《关于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建议》的答复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02197号提案《关于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9-11-19 21:51

现对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02197号提案《关于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建议》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十九大会议精神为引领,积极发挥人才工作牵头部门作用和招才引智工作线牵头单位作用,解放思想,狠抓落实,不断加大招引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服务环境,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引进和就业工作,先后印发了《黑龙江省人才引进政策》(日办发〔20153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日政发〔201722 号)、《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办发﹝201745号)等促进高层次毕业生引进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来黑龙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开展需求征集。年初,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需求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日人社字〔201829号),面向生命健康产业、临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洋经济产业、通用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征集需求信息。共征集创业项目需求26项、创新人才需求96项、高校毕业生需求504项,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增强了招引的针对性,提高了高校毕业生来我市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三、组织专项活动。一是开展了百企访名校活动。331日至55日,先后组织了106家单位赴济南、西安、哈尔滨、沈阳、青岛5座城市的黑龙江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黑龙江籍毕业生聚集的11所高校举办校园招聘推介活动,发布岗位需求1512个,岗位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机械制造、冶金工程等多个专业,收取简历1206份,达成就业意向372人。收取的简历按生源地分类,省内生源1029份,占85.32%,其中黑龙江生源425份,占35.24%二是配合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组织实施面向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引进人才专项计划,为市属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储备后备人才,最终分别有69人、21人进入市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引进人才专项计划考察范围。

打造政策集成、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引进人才服务窗口,为引进高校毕业生办理政策咨询、公寓入住、入院管理、补贴发放等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今年以来,共有3名博士毕业生入住市级人才公寓,1名博士毕业生、39名硕士毕业生进入市人才创新发展院管理,全市发放高校毕业生房租、社保(生活)补贴848.84万元。举办青年人才相亲大会,为高校毕业生扎根黑龙江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联合各高校举办不同形式的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和不同规模的校园招聘活动,在黑龙江人社局网站上免费发布各高校生源及企业的招聘信息。近两年共举办各类毕业生大型招聘会12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进场参加招聘的各类用人单位达1275家。

一是配合市委组织部研究出台新的人才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人才红利,积极落实相关补贴待遇,帮助来我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同时,继续在百企访名校及其他招引活动中积极宣传推介我市人才政策,扩大政策影响力和集聚力。

二是加大力度做好下半年百企访名校活动的组织工作,结合重点高校地域分布和我市对区域人才的吸引力度,组织市内对人才吸纳能力较强的重点单位赴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长春、沈阳6座城市,根据高校毕业生择业时间特点入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全力打造百企访名校黑龙江特色品牌。

 

三是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力促政策落实到位。开展人才政策落实年活动,梳理国家、省、市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列出未落实或落实不完全事项清单,采取针对性措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出台《黑龙江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优化人才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发挥好人才创新发展院和企业发展研究院作用,落实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社保、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积极推动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惠及更多参保职工,营造技能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规范人才公寓管理,充分发挥人才公寓在吸引和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支持人才集聚的企事业单位、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等配套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