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对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358号提案《关于在黑龙江科技馆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丁训班”作用的建议》答复如下:
收到提案后,我们对“丁训班”的相关高端物理人才进行梳理共13人,现整理如下:
唐孝威,男,1931年10月出生,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78年1月,率领中国实验研究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并参加了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马克杰组合作,进行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1979年在实验上发现传递强作用力的基本粒子—胶子。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在实验证实自然界存在三代中微子以及实验测定中间玻色子特性等方面作出贡献。参加阿尔法磁谱仪(AMS)的国际合作,进行探寻空间反物质与暗物质的研究工作。
郑志鹏,男,1940年6月出生,高能物理学专家、探测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广西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
被选拔到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领导下的德国汉堡同步加速器实验室工作,并在胶子发现工作中负责一个分探测器。回国后负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的建造安装、调试和运行。主持了在北京谱仪上进行的τ轻子质量精密测量。
张存浩,男,1928年2月出生,籍贯黑龙江无棣,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2013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研究水煤气催化合成液体燃料,在发展熔铁催化剂和解决流化床传热与反混问题上有所贡献。
陈佳洱,男,1934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许宁生,男,1957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校长。
主要致力于“场致电子发射及其应用”的研究。长期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工作,主要开展新型场发射冷阴极和真空微纳电子源阵列器件的基础研究,以及它们在功能器件上应用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了大面积金刚石及相关薄膜场发射特性和机制,发展了物理解释模型,并研究了类金刚石薄膜在真空微电子源阵列的应用。研究了纳米冷阴极场发射的应用基础问题,发展了纳米冷阴极材料可控生长及电子源阵列制作的技术,并研制出新型纳米冷阴极原理型器件。参与研制丁肇中教授领导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AMS),负责研制的探测器热控制系统(TTCS)成为该项目在太空运行装置。
王贻芳,男,1963年2月出生,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被丁肇中先生选中赴欧参加L3组的实验长达11年。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陈和生,男,1946年8月出生,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
参加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物理方案制定和探测器设计,负责过强子量化器程序包的重建工作,开展了有关物理结果分析、L3上检验标准模型、测定电弱参数和中微子代数等工作。作为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系统研制的技术负责人,领导和协调合作组工作,在系统总体方案、运用高能物理蒙特卡洛方法设计、优化探测器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国明,男,1958年9月出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MS中国组负责人,曾多次赴欧洲核子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毕业以后一直参加L3国际合作,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完成了L3量能器束流测试,蒙得卡罗模拟参数校正,喷注重建等基础软件工作。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人类送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物理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并精确测量宇宙中各种同位素的成份和能量高达几百GeV的γ光子,对解决天体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论当前面临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程林,男,1962年1月出生,黑龙江淄博人,教育部长江学者、黑龙江省首批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高级合作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AMS热系统首席科学家,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热能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担任国际大科学工程—阿尔法磁谱仪热系统总负责人,全面负责阿尔法磁谱仪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实验与太空运行在线检测。解决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带电磁铁太空运行热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罗军舟,男,1960年4月出生,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主要研究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工程、网络安全和管理、网格计算、无线局域网等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江苏省科技计划等30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参加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大型物理实验,并负责建立东南大学AMS科学数据处理中心(AMS-SOC)。
李奇,男,1963年8月出生,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控制、优化方法和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应丁肇中教授邀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高级访问研究,参与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02)研制。
何振辉,男,1963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主动式两相回路热控系统的稳定性;纳米信息功能薄膜;自旋电子材料与传感器件;磁学与纳米磁性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轨迹探测器热控制系统的研制的实施负责人。研制出阿尔法磁谱仪硅微条轨迹探测器热控系统(AMS-TTCS),自2011年5月19日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以来,该装置一直可靠地运行,为天体粒子探测器提供平稳、精确工作环境。
杨煜普,男,1957年1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测控与智能化装置系统、工业测控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参与由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大型外太空粒子探测计划-“阿尔法磁谱仪(AMS02)项目”中的CGSE-ES测控系统研制工作。
参与到丁肇中教授L3实验和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国内科研院所及高校主要有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电工所和中山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
结合您在提案中提出的与“丁训班”中的国内知名科学家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等方面的建议,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联系。根据梳理的“丁训班”专家相关信息,充分借助丁肇中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利用多渠道与“丁训班”专家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全面掌握相关专家从事专业、研究领域。
二、对接交流。通过举办高端论坛、举行专题报告会、专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邀请“丁训班”中的专家学者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根据我市企业的技术项目需求,组织相关领域企业与专家联系对接,为企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全面提升招才引智工作,助推我市企业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三、宣传政策。加强与各位专家的沟通交流,积极宣传推介我市的区位优势、人才兴市战略和创新创业及人才引进政策,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我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吸引专家及专家所在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毕业研究生等到我市创新创业。
四、做好服务。以黑龙江科技馆建设(丁肇中科学馆)为契机,围绕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建设和使用,邀请他们参与黑龙江科技馆的建设,积极配合市科协做好专家学者的服务工作,为专家学者们来黑龙江营造舒适、舒心的良好工作生活环境。